切的根源,竟然还是李隆基自己搞出来的烂摊子!
李世民只觉得一股怒火直冲天灵盖,他强压着将地上那个不孝子孙一脚踹飞的冲动,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怒意:“今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今越见李世民气得不轻,也懒得再看李隆基,只是对着他冷哼一声,才转头对李世民说道:“二凤陛下,关于战争之事,咱们会放到后面,跟节度使的问题一起讲。
现在,咱们先说回河北的地域矛盾。”
李世民重重地吸了一口气,点了点头。
“我们刚刚提到,朝廷新晋的勋贵们,一直在打压着河北的世家。
他们甚至通过类似‘学区房’的操作,吸引五姓七望这些河北大族的核心子弟来到长安。”
“因为在长安参加科举,会比在地方上更有优势。”
“可实际上入选的大部分,还是关陇本地的权贵子弟。
这不过是另一种变相的政治打压罢了。”
赋税沉重,政治打压,地域歧视……这桩桩件件,无一不是在将河北的百姓与士族,一步步推向朝廷的对立面。
这已经不是隐患了,这分明就是一个即将被引燃的火药桶。
李世民的心沉到了谷底,无力的问道:“难道,那时候的大唐,就真的没有人现这些问题吗?”
李今越立刻答道:“当然有,就比如,开元最后一位贤相之称的,张九龄。”
听到这个名字,李隆基的身体不由得再度一抖。
张九龄……张子寿……如今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所有的判断都是对的,只是……只是自己知道的太晚了,太晚了啊。
思及此,悔恨的泪水模糊了李隆基的视线。
而此刻,李今越说到张九龄,也不免地叹了口气,随即才对李世民说道:“二凤陛下,我先为您介绍一下张九龄吧。”
李世民闻言当即点头,他也十分想知道,这位被称为开元最后一位贤相的人物,究竟是何等风骨。
“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韶关市人。
他才华横溢,年仅七岁时便能撰写文章,十三岁时,便得到了时任广州刺史王方庆的盛赞,称其‘必能致远’。”
“后来,他也不负所望,在武皇长安二年登进士第,正式入仕。
开元十年,张九龄三迁司勋员外郎,时任中书令的张说,就是咱们前面提到的那位,对他大加赞赏,称其为‘后来词人之也’。”
“有了张说的认可,张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