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歌把耳机摘下来的时候,手指在耳钉上停了几秒。
窗外的霓虹光扫过桌面,电脑屏幕还亮着,波形图静止在那句低语结束的位置——“真正的创作,是从忘记规则开始的”
。
她没关机,也没动。
只是盯着音频文件名看了很久。
然后点开系统后台,输入密码。
三级认证,需要指纹、声纹和一段预设的旋律节奏敲击。
她用指节在桌边轻轻敲了三下,短-长-短,像小时候母亲哄她入睡时打的拍子。
界面跳转,出现一个灰底黑框的模块:【记忆锚点提取】。
这是母亲留给她的最后权限,她说过,只有当全世界都不信你的时候,才可以用一次。
林清歌闭了闭眼,调出时间轴。
滑动到七岁那年冬天。
坐标锁定:孤儿院阁楼,深夜两点十七分。
关键词检索:“小满”
“蜡笔”
“故事本”
。
画面自动加载出来。
泛黄的稿纸铺在木桌上,煤油灯晃着微光。
两个小女孩挤在一角,一个穿着洗得白的红毛衣,另一个裹着蓝布棉袄。
她们轮流念句子,声音带着鼻音,却笑得咯咯响。
“萤火虫飞过井口,尾巴闪了一下,它说——我说谎了。”
“为什么?”
“因为我不是光,我只是反光。”
镜头拉近,纸上字迹歪歪扭扭,但每一句都标了名字:林清歌写一句,小满接一句。
页脚还有老师批注:“想象力龄,建议投稿儿童杂志。”
系统自动生成验证标签:生物情绪波动曲线平稳,皮电反应正常;同步调取当年值班记录,提及“两名女生通宵写作被罚站”
,次日美术老师日记片段匹配:“今天收上来一幅画,虫子嘴里吐出音符,署名是‘双人组’。”
她把这些全部打包,做成一段三分四十六秒的可视化视频。
没有配乐,只有原声回放,连翻纸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上传平台时,她选了个从不用的小号,昵称叫“八岁会写歌”
。
标题只有一行字:
你说我抄袭?那年我八岁,你在哪?
布瞬间,她顺手转到几个残存的粉丝群。
群里早就炸了锅,有人贴出出版社解约函截图,有人说她团队连夜跑路,还有人直播烧她的书。
但她没看评论。
点了送后就退出账号,打开另一台设备监控舆情流向。
十二小时过去,转数停留在个位数。
主流平台压根搜不到这条内容,算法直接把它归进“低可信度信息”
分区。
倒是有个匿名论坛悄悄顶上了热帖。
楼下有人回复:“这地方我熟,九三年冬天确实停电频繁,孩子们常拿蜡笔瞎涂鸦。”
紧接着又一条:“我记得那个穿红毛衣的,后来被接走了,走之前还在墙上画了个会唱歌的虫子。”
林清歌刷新页面的手顿了顿。
几分钟后,一条微博热搜悄然冒头:八岁创作者,排在第48位,随时可能掉下去。
但已经够了。
一位id认证为“某市退休美术教师”
的用户长文回应:“我教过她。
那孩子不爱说话,但一拿起笔就开始编故事。
有次她画了一歌,说音符能长成树。
我当时以为是童话,现在想想……也许那就是天赋。”
随后,两位小学同学现身说法。
一人晒出旧课本,夹页里藏着一张折过的纸,上面写着半段《萤火虫不说谎》续集,落款是“清歌&小满”
。
另一人录了段语音:“我是小满。
我爸走得早,我妈改嫁前把我送进孤儿院。
我们一块写的那个故事,本来想投给广播站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