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群的冷光在湿地上拖出细长影子,林清歌把终端从雨水里捞起来,屏幕还残留着顾怀舟最后的画面。
她没关机,反而将咖啡滤纸上的血迹拓印到新设备的感应区,指尖在键盘敲下第一行字:《镜中人》破案逻辑链。
警局的通讯请求已经挂了三遍。
她点开,直接送附件——一份标注了432h共振频率的声纹分析报告,附带《镜中人》副歌第三小节的波形图解。
文件命名很直白:《凶手诱导机制说明》。
十分钟后,刑侦科长打来视频电话,眉头拧成疙瘩。
“林小姐,你说凶手是靠这歌控制双生子的情绪同步率?这听起来像科幻片。”
“不是控制。”
她把终端放平,让对方看清滤纸上血与咖啡渍交织的路径,“是唤醒。
他们本就是实验体,脑波天生对特定频率敏感。
程雪给他们的,不是完整版《镜中人》,而是裁剪过的诱导音频,只保留能触记忆回溯的段落。”
画面那头沉默了几秒。
有人低声说了句什么,接着传来翻文件的声音。
“我们刚从嫌疑人手机恢复出一段加密音频……比对结果显示,和你来的频率完全一致。”
“她用了私人渠道送。”
林清歌补充,“伪装成语音备忘录,标题写着‘妈妈哼的歌’。”
对方倒抽一口气。
显然,这句伪装戳中了双生子童年创伤的痛点。
“但我们还缺一样东西。”
科长声音压低,“怎么证明凶手能精准操控他们的行动时间?监控没拍到她出现在现场。”
林清歌滑动屏幕,调出江离留下的另一张滤纸——上次用过的那张,边缘已经脆。
她将掌心血滴在旧渍中央,血顺着咖啡纹路蔓延,形成一条螺旋轨迹。
“江老师教过我,情绪波动会影响液体扩散形态。
他用这个预测我的创作状态,我用它反向推演攻击路径。”
“现在,我用它找时间锚点。”
她把滤纸对准终端摄像头,系统自动识别出血迹走向,生成一组时间参数。
输入警用数据库后,匹配出双生子最后一次脑电波同步的时间——恰好是程雪布一条社交动态的瞬间。
那条动态的内容是一张鸢尾花照片,布时间精确到秒。
“她不需要到现场。”
林清歌说,“她只需要让目标听到声音,看到图像,就能激活预设的心理程序。
就像按下播放键。”
视频那头传来一阵骚动。
有人喊:“找到了!
她用的ip地址关联到一个废弃中转站,就在案现场三公里内!”
科长盯着她,眼神变了。
“我们按你说的线索重新梳理,证据链能闭环。
但……你是怎么想到用血和咖啡渍做推演的?”
“因为有人教我,最不科学的方法,有时候最准。”
她关掉视频,没等对方回应。
终端刚黑屏,城市突然抖了一下。
不是地震。
是钟楼。
监控画面自动弹窗——市中心那座百年钟楼,在所有人眼皮底下消失了三秒。
再出现时,表面多了道裂痕,像是被什么东西从内部撞过。
紧接着,交通摄像头捕捉到一名行人走过十字路口,下一帧,他的影像分裂成两个,一个继续走路,另一个站在原地不动。
五秒后,静止的那个消失了,像被擦掉的铅笔线。
医院同步传来警报:七名精神科患者脑电图出现异常波形,频率与《镜中人》主旋律完全吻合。
林清歌猛地站起来,终端自动亮起。
系统日志跳出一条记录:【《镜中人》完整谱面已于12分钟前上传至公共创作平台,触跨时空共鸣协议】。
她记得自己没点上传。
但她想起来——破案报告生成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