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十七分,林清歌把手机从充电状态拔下来,屏幕亮起的瞬间弹出三条推送。
她没点开,先长按电源键重启设备——这是她从三天前开始养成的习惯。
系统加载完毕后,她才点进文学平台页。
千山月官方账号刚布一条动态:“恭喜新人作者林清歌正式签约,部小说《静默回响》进入连载阶段。”
配图是电子合同截图,她的名字在落款处清晰可见。
评论区原本一片祝贺,可翻到第三页,画风突变。
“这名字怎么看着眼熟?”
“歌手跨界写小说,是不是把歌词当正文了?”
“查了下她之前投稿记录,初审被退三次,突然签约?后台硬啊。”
她往下拉,现几个id言节奏整齐,用词重复率高,像是同一个人操控多个账号带节奏。
她截图保存,顺手把“文心鉴”
这个最早难的博主主页翻了一遍。
对方简介写着“十年编辑,只讲真话”
,最新长文标题刺眼:《千山月签约内幕:当数据操控取代文字功底》。
她点进去,文章已经两千多转。
文里说她靠短视频流量洗榜,把《静默回响》的试读章节刷成热门;又拿她早年表的歌词和小说初稿对比,圈出几处句式相似的地方,批注“模板化写作,毫无文学性”
。
最底下还附了一张图:她手写的剧情大纲草稿,字迹确实是她的,但内容是未完成版,连她自己都忘了存在过。
她盯着那张图看了十秒,然后打开本地文档库,调出原始文件的时间戳记录。
草稿创建于两周前凌晨两点,而“文心鉴”
布的截图显示,这份文件曾被另存为pdf格式,时间是昨天下午四点三十九分。
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
她合上电脑,起身拉开书桌抽屉。
录音机还在,磁带编号o7完整无损。
她轻轻摩挲了一下右耳的音符耳钉,确认昨晚睡前设的物理断电开关没被动过。
安全区没破。
但现实世界的舆论战,已经开火。
她重新开机,登录作者后台,把“文心鉴”
提到的三段“疑似抄袭”
原文提取出来,逐句对照原始手稿版本。
结果显而易见:对方故意截取她修改过程中的半成品句子,拼接成看似雷同的段落。
有一处描写雨夜场景的句子,原文是“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像断了线的珠子”
,而她初稿写的是“水珠往下掉,节奏不太对”
,连通顺都谈不上。
这根本不是争议,是栽赃。
她关掉比对文档,打开读者反馈面板。
评论区已经被“玩票”
“靠脸吃饭”
这类短评刷屏,真实读者的讨论被压在底下。
有人替她说话,立刻被回复“你是不是粉头?”
“别洗了,数据都摆在这”
。
她没删评,也没举报。
而是点进最新章节末尾,在正文后加了一行小字:
“感谢每一位认真读完这三千字的人。
质疑声我听见了,接下来,请看下三千字。”
出去后,她调出打赏榜前二十名的id列表。
这些人连续追更、多次投月票,是最稳定的读者群体。
她新建私信,每人送一段未公开的彩蛋内容——一段嵌着特殊节奏的文字,表面看是普通叙事,但如果朗读出来,会现句尾押韵与音节长短构成一段旋律。
正是《星海幻想曲》副歌的节奏模型。
她没解释,只附了一句:“读出声,你会听见不一样的东西。”
做完这些,她退出账号,打开bk-o1本。
纸张边缘有些磨损,她翻到那句“也许黑暗里,也有人在哼同样的调子”
旁边,用铅笔画了个声波图,峰值标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