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歌走在图书馆的台阶上,手指插在卫衣口袋里,掌心贴着那个硬盘盒。
阳光斜照在台阶边缘,金属外壳的棱角硌着皮肤,有点疼,但她没拿出来。
她记得自己已经关掉了所有云端服务,卸载了网卡驱动,连手机都切换成了飞行模式。
可刚才路过街角便利店时,玻璃倒映出的画面里,她的购物清单弹窗一闪而过——那不是她打开的。
她没停下,也没回头。
图书馆的自动门滑开,冷气扑面。
她径直走向音乐文献区,刷卡借了三本纸质期刊,封面都是旧版《声学研究》。
管理员扫了眼她的学生证,没多问。
她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从包里抽出一支普通hb铅笔和一本崭新的横线笔记本,封皮是淡蓝色,右下角印着“bk-o1”
。
她翻开期刊,一页页翻过,目光停在某段频率分析图上。
ΔΣ_sync的结构在她脑子里转了整夜,像一段卡顿的旋律。
她用铅笔在空白处画下符号:是三角,终点是西格玛,中间三个方框。
然后写下“3:17”
,再画一条波浪线连接它们。
这节奏她太熟了。
她合上期刊,从内袋取出一本旧乐谱——母亲去年送她的生日礼物,封皮磨得白。
翻开副歌段,几处标注跳进视线:“3:17校准”
。
她心跳快了半拍。
这不是第一次见这个时间点。
小说乱码、系统报错、匿名邮件、tep_data文件的生成时间……全在3:17。
她继续翻页,纸张沙沙响。
翻到一页边缘时,指尖触到一点凸起。
她凑近看,是极细的铅笔字,几乎被翻页磨平:“若你听见静默回响,请勿回应系统——找fo7原始日志。”
她呼吸一滞。
fo7。
又是fo7。
她立刻想起母亲上课时总提“fo7调音法”
,说那是她自创的一套音准修正体系,能还原人声最真实的震颤。
当时她只当是教学术语,现在想来,那频率编码和ΔΣ_sync的波形完全吻合。
她低头在bk-o1本上写下:
“fo7不是调音法。
是编号。”
笔尖顿了顿,又添一句:
“母亲知道我在被测试。”
她开始列母亲近五年的反常行为。
一条条写下来,像拼图:
拒绝用智能钢琴,说电子音“不干净”
;
每月17号雷打不动去老城区耳机维修站,但从没拿回修好的设备;
失眠时反复哼《星海幻想曲》副歌,节奏恒定3:17循环;
她写小说时,母亲总会不经意问:“这一章有节奏断裂吗?”
去年冬天,她烧卧床,母亲坐在床边,用老式录音机放了一段空白磁带,说“听听静默里的声音”
。
她盯着这些条目,忽然意识到一件事:母亲从没阻止她创作,甚至鼓励她写歌、写小说。
但她总在关键时刻提醒她“别太快”
“小心节奏错位”
“有些声音不该听”
。
现在看,那不是关心。
是预警。
她翻到本子中间,画了个三角:
左边是“系统故障”
,右边是“fo7”
,顶点是“母亲”
。
她在三条边上分别标注:
“故障始于3:17报错”
“fo7是权限节点”
“母亲留下3:17线索”
然后在三角中心写:“她们在用系统测试我。
母亲知道。
她留了路。”
她盯着那行字,右手不自觉蹭了下右耳耳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