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杯在桌角留下一圈湿痕,林清歌起身去厨房倒第二杯水。
她没开灯,走廊的感应灯随着脚步亮起又熄灭。
回到书桌前,她把手机从夹层里拿出来,屏幕刚亮,推送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那个写〈萤火虫之舞〉的女孩,正在和命运抢时间》——本地民生公众号“城事纪”
的头条推文,转量已经破十万。
她手指一滑,点进去。
文章配图是她在地铁上写歌的侧影,镜头从对面座位偷拍,卫衣帽子遮住半张脸,耳钉在昏暗车厢里泛着冷光。
文里提到她母亲的病情,说她一边打工一边创作,靠一未布的deo在短视频平台爆火。
最让她心头一紧的是那句:“她说想用一歌,换妈妈多活一天。”
她没说过这句话。
她翻评论,第一条热评写着:“我女儿也是白血病,看到她还在坚持写歌,我今晚能睡着了。”
下面有人回:“我们不是救不了,是太久了,都忘了还能被别人照亮。”
再往下,一条匿名留言说:“她写的不是歌,是没说出口的‘别放弃’。”
林清歌把手机扣在桌上,呼吸有点乱。
她没授权采访,也没同意布病历信息。
她想举报文章侵权,手指悬在举报按钮上,却迟迟没点下去。
邮箱提示音响起。
她点开,37封未读。
大部分是媒体邀约、品牌合作,还有一封来自陌生域名的邮件,标题是:“林清歌,谢谢你让我女儿开始写日记。”
件人署名是一位山区支教老师。
她说班上有个小女孩,父母在外打工,常年沉默寡言。
直到有一天,她听到《萤火虫之舞》的片段,开始在本子上抄歌词。
附件是一张扫描图,纸张皱巴巴的,字迹歪歪扭扭,写着:“林姐姐,你妈妈会好的。
我也想光,但我怕黑。”
林清歌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
她记得写这歌时,只是想把母亲病房外的路灯声编进旋律。
她没想过,那盏灯会照进别人的生活。
手机又震。
橙光音乐的运营来消息:“城事纪是公益团队做的报道,我们也没提前知会你,抱歉。
但他们没泄露隐私,所有信息都来自公开备案和公开采访片段。”
她回:“我知道。”
其实她不知道。
她一直以为自己藏得很好。
她写歌、歌,只是为了完成系统任务,为了赚够手术费,为了不让母亲醒来时看到她崩溃的样子。
她从没想过,有人会因为她的声音,重新开始呼吸。
傍晚,她去医院缴费。
护士核对信息后抬头:“林小姐,您母亲的账单已经结清了。”
“什么?”
“七成是匿名支付,剩下的是一个叫‘萤火计划’的众筹链接筹到的。
平台直接打款到医院账户。”
护士递来一张打印单,“您要不要看看留言?”
她接过纸,手有点抖。
链接页面截图贴在下方,标题写着:“每一盏灯,都是一个听懂她歌的人。”
参与人数3287,金额精确到个位。
留言区密密麻麻:
“听了《萤火虫之舞》,我给十年没联系的妈妈打了电话。”
“我抑郁症复那周,循环播放她的deo,活下来了。”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都在。”
最底下一条匿名留言写着:“你写出了我没说出口的痛。”
林清歌把纸折好,放进口袋。
她没哭,但胸口像被什么堵住,又像被什么轻轻托起。
她走出医院,天已经黑了。
街边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像歌里的音符。
回到家,她打开电脑,点进私信页面。
一条新消息跳出来:
“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