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闹钟还没响,林清歌已经睁着眼躺在床上。
窗外天色灰蒙蒙的,像一块没拧干的湿布。
她没动,盯着天花板看了两秒,然后翻身坐起,动作干脆利落。
昨晚关机的电脑还摆在桌上,电源线被她亲手拔了,此刻却安安静静躺在桌角,像条休眠的蛇。
她走过去,插上电源,按下开机键。
屏幕亮起的瞬间,她手指直接划开系统界面,点进“文娱推演”
模块。
图标灰着,写着“剩余可用:1次”
。
她点开详情,提示跳出来:“消耗1文娱点,可预测作品传播路径与受众反应,准确率受数据源影响。”
她余额是18。
够用。
她没犹豫,输入《萤火虫之舞》的id,选择“传播趋势+核心受众画像”
选项,确认执行。
系统加载条缓缓推进,背景浮现出动态星图,光点流动,像是某种看不见的潮汐在运转。
三秒后,结果弹出。
预测关键词三个:“夜间活跃群体”
“情感创伤共鸣者”
“反主流审美圈层”
。
附加说明:24小时内播放量预计突破百万,触平台算法推荐机制概率为873。
林清歌盯着那串数字,没点头也没皱眉。
她打开浏览器,输入深蓝通道的暗网地址,登录陆深给她的私人接口。
页面黑底绿字,没有ui装饰,只有一行指令输入框。
她敲下语音指令转译的文字:“星海未眠”
。
隐藏面板弹了出来,实时数据流开始滚动。
《萤火虫之舞》——当前播放:976,421
峰值出现在上午十一点二十三分,单小时新增播放38万。
转最多的评论是:“第43秒那个停顿,我以为是我耳机坏了,后来现是心被揪了一下。”
她往下拉,看到一条高赞回复:“这歌不像做的,像从谁梦里偷出来的。”
林清歌右手轻轻碰了下耳钉,没转它,只是用指尖压了压。
系统右下角自动跳出提示:“推演结果与实际数据偏差率1o3,建议标记为‘可信预判’模式。”
她点确认,在系统日志里敲下一行字:“推演→可用。”
这是她第一次觉得,这个系统不只是个工具,而像个能对话的脑子。
她关掉数据面板,重新打开邮箱。
备用账号里躺着一封未读邮件,件人是“houy”
,标题空白。
点开后,正文只有一行字:
“《萤火虫之舞》,第43秒的呼吸停顿,是活人写的。”
没有落款,没有联系方式,甚至连个标点都没有。
林清歌把歌拖到第43秒,重新听了一遍。
那是副歌前半拍的留白,原本她以为是录音时的气息断层,还犹豫过要不要剪掉。
但现在听来,那短短半秒的静默,确实像一次真实的喘息——像是唱到最深处时,突然被回忆呛住。
她没回邮件,也没查件人信息。
反而打开了系统商城,目光扫过剩余o8文娱点能兑换的项目。
【基础版权监测】要25,【旋律结构分析】初级版刚好o8。
她点了兑换。
技能激活提示刚跳出来,手机震动了一下。
不是来电,也不是消息,而是系统内通知:【旋律结构分析】已绑定音频库,下次上传作品将自动解析和弦走向、节奏型、情绪曲线。
她合上电脑,起身走到琴箱前,打开夹层,抽出那两张便签纸。
一张写着“《夏日祭》已删”
,另一张是“《萤火虫之舞》已”
。
她把它们并排放在桌上,看了几秒,然后撕成小片,扔进了垃圾桶。
垃圾桶很满,纸片落在一堆废稿和外卖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