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夜,狗剩做了个梦。
梦里,一个看不清面容的灰袍老者,就坐在村口那块大青石上,一言不,只是伸出手指,在空中缓缓划动。
他每划一笔,山谷里的风便应声转向,时而如猛虎下山,时而如细柳拂面。
狗剩看得痴了,下意识地跟着比划。
第二天醒来,他鬼使神差地又在纸上写下那个错误的“风”
字。
就在他落笔的那一瞬间,窗外一株老柳树的枝条,竟猛地一抽,无风自动,摆出了一个古怪的拳架起手式。
村里的武童们见了,觉得有趣,争相模仿。
谁知这歪歪扭扭的“九”
字,竟真的对应着一套招式。
他们依着笔画顺序打出来,姿势荒诞滑稽,却出奇的实用,几个回合下来,竟能将村里最壮的汉子也撂倒在地。
一套全新的“歪字拳”
就这么诞生了。
村头的老采药婆婆拄着拐杖路过,看着孩子们打得热闹,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笑意,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轻语:“岳山那老家伙若还在,怕是要笑出声来。”
她比谁都清楚,有时候,错误,才是传承真正的缝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光,就是从那里照进来的。
玄音小庙的旧址,早已荒废,如今成了村妇们晾晒衣布的地方。
一个姓刘的老妪在晾晒自家染的蓝印花布,午后的阳光斜斜照下,她忽然现,那匹深蓝色的布上,竟泛起一层银色的光华。
她凑近了细看,才现布的纹理间,竟浮现出无数微小如草叶状的银色纹路,随着风吹布动,明明灭灭,煞是好看。
她不知这是何故,只觉得心里说不出的安宁。
于是,她将这匹最别致的布裁了下来,给邻家刚出生的孙儿做了个襁褓。
奇事生了。
那新生儿本是夜夜啼哭,可裹上这新襁褓后,竟一夜安睡,脸上还带着甜甜的笑意。
半夜里,婴儿的母亲被一阵轻微的呢喃惊醒,凑过去一听,竟听见自己尚不会说话的孩儿,唇边清晰地吐出一个字:“听……”
她骇然抬头,只见窗外院子里,那匹蓝布剩下的部分,正无风自亮,银光流转,持续了足足三刻才渐渐隐去。
这事传到了康晏耳中,他带着好奇前去查访。
面对他的询问,刘老妪只是憨厚地笑着:“布会光?许是那天太阳好,我用心洗得干净吧。”
康晏借来一小块布料,用随身携带的放大镜反复察看,却看不出任何端倪。
他最终还是将布料还了回去,没有取样。
只在自己那本厚厚的考察笔记空白页上,郑重地写下了一行字:有些光,是仪器检测不到的。
康晏决定离开了。
他在这里看到了太多无法用他的学识解释的东西,与其说是恐惧,不如说是一种敬畏。
临行前夜,他想为这个村子留下点什么,或者说,从这个村子带走点什么。
他架设起自己最宝贵的铜筒录音器,想录下一段属于这里的夜声。
然而,他守了整整一夜,录音器里传来的,除了不知疲倦的风声,便只有单调的虫鸣。
他有些失望。
就在他准备收起设备时,一阵极轻微、极有规律的声响,从远处的老梅树下传来——笃,笃,笃,嗒。
三短一长。
康晏循声而去,月光下,只见聋儿正蹲在树下,用一只粗陶碗,轻轻敲击着地面。
见康晏走近,聋儿停下了动作,将碗翻了过来。
康晏看到,碗底沾着湿润的泥土,上面用树枝隐约划着两个字:别记。
康晏愕然。
他想问为什么,可聋儿只是对他摇了摇头,便转身,像一缕青烟,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浓重的夜色里。
第二天清晨,康晏去收拾录音器时,惊得呆住了。
那黄铜制的收音筒内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