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一头活泼可爱的小鹿,想必是它的孩子。
那小鹿也不怕鹿老倌,有时还会好奇地凑近些打量他。
鹿老倌老了,进山的次数越来越少。
在一个大雪封山的冬天,鹿老倌安详地去世了。
按照他的遗愿,屯里人将他葬在了老黑山脚下,一处能看到他曾经常采药的山谷的地方。
第二年开春,冰雪消融。
有进山的人回来说,在鹿老倌的坟前,看到了惊人的一幕:那头白唇母鹿,带着已经长大的小鹿,静静地站在坟前,母鹿的嘴里,还衔着一株鲜嫩的、带着露珠的“血见愁”
。
它们在那里站了很久,才转身消失在密林之中。
此后,每年清明前后,总有人看见那对白唇鹿母子出现在鹿老倌的坟前,有时停留片刻,有时只是远远望上一眼。
它们仿佛在用这种方式,祭奠着那位曾给予它们生命和善意的人类老朋友。
这的故事,在屯子里代代流传,成了最温暖人心的传说。
它告诉人们,万物有灵,情深义重。
善良与慈悲,能跨越物种的隔阂,结下最纯净的缘分。
真正的守护,并非源于法力或契约,而是源于生命与生命之间,那份自内心的感恩与回馈。
这林间的鹿,或许不懂人间大道理,但它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了“义”
字的含义,也为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黑土地,增添了一抹温柔而明亮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