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忠勇赤诚,皆是陛下之福。”
李琰闻言,只是笑了笑,未置可否。他欣赏拉什米卡的才华,眷恋阿史那云的英气,也更倚重上官婉儿的智慧。身为帝王,他需要平衡,也需要所有这些优秀女性背后所代表的势力与价值。后宫之稳,亦是前朝之稳。拉什米卡的崛起,并未打破平衡,反而激发了一种积极的、隐性的竞争氛围,这或许是他乐于见到的。
太子李琮的“不争”策略,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一些原本担心他锋芒过露的老臣,见他沉心学习,待人谦和,便也逐渐放下了部分戒心。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日朝会,讨论到即将举行的秋季武举和文举大考。礼部提出,以往太子并不直接参与科举事宜,但今年是否可让太子殿下担任监试官,以示朝廷对人才的重视?
这是一个看似荣耀实则棘手的位置。监试官负责监督考场纪律,处理突发事件,很容易得罪人,也容易被人挑刺。
李琮心中明了,这是有人想将他推到前台,接受更直接的考验。他看向御座上的父亲。
李琰目光平静,问道:“太子意下如何?”
李琮出列,沉稳应答:“回父皇,为国选才,乃社稷重器。儿臣年轻识浅,恐有负圣望。然儿臣愿以此为学习之机,恳请父皇另委一位德高望重的重臣为主考,儿臣愿为副手,从旁学习,尽心辅佐,确保大考公正严明。”
这个回答,既表达了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又保持了谦逊,将主导权让出,只求学习和协助。既避免了独揽大权招人嫉恨,又展现了务实和顾全大局的姿态。
李琰眼中露出满意之色,准奏道:“便依太子所奏。着宰相上官婉儿为主考,太子李琮为副主考,共同负责今岁秋闱。”
这道任命,既给了太子历练的机会,又由老成持重的上官婉儿掌总,可谓稳妥。一场潜在的朝堂风波,被李琮的成熟应对悄然化解。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在大考过程中才刚刚开始。
波斯西部,被莎赫尔娜兹女王控制的塔尔苏斯绿洲,如同插入西方势力范围的一根楔子,果然引起了反弹。
一支约三千人的“黑羊部”骑兵,联合了附近几个不满波斯势力扩张的小型阿拉伯部落,对塔尔苏斯发动了试探性进攻。他们扬言要拔掉这颗“异教徒的钉子”。
莎赫尔娜兹早有准备。她并未从泰西封调遣大军,而是命令驻扎在塔尔苏斯的守军依托新建的防御工事固守,同时派遣那支新组建的沙漠轻骑兵部队,不断袭击联军的后勤线和落单的小股部队。
战斗持续了数日。联军缺乏有效的攻城器械,在塔尔苏斯坚固的城墙和唐军弩箭面前损失折将,而后方的骚扰又让他们疲于奔命。最终,联军士气低落,不得不撤围退走。
这场规模不大的边境冲突,以波斯的胜利告终。它向整个西亚宣告:波斯女王不仅有扩张的野心,更有守护成果的实力和决心。莎赫尔娜兹的威望再上一层楼。然而,她也清楚,“黑羊部”及其背后的势力绝不会善罢甘休,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她加紧了与长安的信使往来,请求更多的军事顾问和战略物资。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维京人的到来,后宫心态的变化,太子面临的新考题,波斯边境的硝烟……所有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都仿佛蝴蝶扇动的翅膀,正在悄然改变着历史的走向。大唐帝国的巨轮,在无数细微力量的推动下,继续向着未知的深海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