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甘肃基地为“炎黄一号”
的重启进行着最后冲刺的同时,数千公里外的深城,星火科技总部深地实验室,一项看似与聚变工程毫不相关的长期监测项目,正悄然记录着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
这里是总部大楼地下百米深处,一个被称为“静默之匣”
的隔离实验室。
厚重的铅合金与复合阻尼材料包裹着整个空间,将其与外界的一切电磁干扰、震动乃至细微的温度波动隔绝开来。
实验室内部光线柔和,恒温恒湿,只有低沉的、来自高精度环境控制系统的嗡鸣声,如同宇宙诞生之初的背景辐射,永恒地存在着。
实验室中央,在一个由多层主动电磁屏蔽场和机械悬浮系统构成的平台上,安置着那块神秘的“磐石之心”
矿石样本。
它的大小不过拳头,通体呈现深邃的墨黑色,表面光滑,隐隐有暗金色的细微纹路流转,仿佛内部蕴藏着一条凝固的星河。
自它从那个与“炎黄一号”
第一次能量异常紧密相关的特殊地质结构中被现以来,就一直被置于这里,接受着星火最顶尖仪器和最严密监控的“体检”
与“观察”
。
负责该项目的主管研究员是材料科学部的资深专家,秦振华教授。
他年近五十,性格如同他研究的材料一样严谨、沉稳,甚至有些刻板。
过去一年多,他的团队对“磐石之心”
进行了包括电子显微、x射线衍射、质谱分析、极端条件测试(高温、高压、强磁场)在内的几乎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手段的检测。
结果令人沮丧,又带着一丝诡异的平静。
矿石的晶体结构前所未见,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矿物分类。
其物理性质稳定得不可思议,硬度极高,耐高温、耐腐蚀,几乎不与其他物质生反应。
化学组成分析显示它含有多种未知的、在元素周期表上找不到对应位置的同位素,但这些同位素也表现出极端的惰性。
它就像一颗来自遥远星系的、沉默的“信使”
,带着完全陌生的物理规则,对人类文明试图理解它的所有努力,报以冰冷的漠视。
唯一的“异常”
,在于一项被秦教授列为长期例行监测的项目——能量特征谱分析。
一套极其灵敏的量子干涉仪,正持续不断地捕捉着矿石周围一个极微小空间内的能量场波动。
绝大多数时候,读数是一条平静到令人麻木的直线,仿佛那块石头只是一块死寂的、密度极高的普通物质。
然而,就在“炎黄一号”
重启实验进入最后48小时倒计时的某个深夜,值班的研究员,一位名叫林浩的年轻博士,像往常一样核对当日数据时,注意到能量特征谱上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弱的、几乎被背景噪声完全淹没的“凸起”
。
这个信号的强度,比仪器的最低检测阈值高不了多少,持续时间不到o1秒,形态也毫无规律可言。
若是放在平时,林浩大概率会将其归类为随机噪声或仪器本身的微小f1u,记录在案便不再理会。
但今夜,或许是受到基地那边紧张气氛的感染,也或许是内心深处对这块神秘石头始终抱有的一丝期待,他鬼使神差地没有轻易放过这个细节。
他调出了过去三个月所有的能量特征谱原始数据,开始进行一遍又一遍的筛查。
这是一个极其枯燥且耗费眼力的工作,海量的数据流在屏幕上滚动,大部分时间都是令人昏昏欲睡的平直线条。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天色渐亮,林浩的眼睛布满了血丝。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准备将其归咎于自己过度敏感时,一个模式,一个极其模糊但似乎存在的周期性模式,开始在他反复对比的数据中隐隐浮现。
他注意到,那种极其微弱的能量信号“凸起”
,并非偶然出现。
它们像幽灵一样,每隔大约4o5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