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五指紧紧攥成拳,骨节咯吱咯吱响。
“宋孤鸾,你最好已经死在了哪个荒山野岭……否则,若让我找到你,定叫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九天时间一晃而过。
许安宁家的豆腐生意平稳运行,分销渠道也逐渐稳固。
第四天下午张婶把做好的衣裳都送过来了,厚的袄子留着深冬穿,薄些的袄子一家人穿上试了试,都很合身。
许安宁爽快的给张婶和几位婶子结了工费。
冬衣已备,温暖无忧。
这几日去镇上又买了些调味料,像辣椒,酱油,蒜,姜,黄酒之类都买了些。
许安宁坐在方桌前,开始仔细清点这个月的收入。
自从分销上来,家里的收入翻了一倍,也就是一天有近三百文的进项,上次收完豆子做完衣裳手里就没剩下什么了。
这几天又补了上来,许安宁数了数共有两千六百八十文,明天再给沁芳斋送货,还有八百文尾款。
总共三千四百八十文,短短时日,家里的积蓄已经如此可观!
这些钱,她打算一部分用来屯粮食,一部分用来维持日常开销。
豆腐坊的运转早已步入正轨,安平现在不仅能看磨添豆、加水过滤、压榨都能搭把手,已经成了个小帮手。
核心的步骤还是她和阿暖把控,日常的生产确实轻松了不少。
“是时候考虑做点别的了。”
许安宁心里琢磨着。
现在手里宽裕,而且时间也不紧迫,她不甘心守着豆腐这一项。
她先想到的是豆制品衍生品,比如豆干腐竹之类。
但念头刚起,就被她否定了。
豆干需要更复杂的压制和熏制工艺,腐竹需要守在锅边一张张揭皮,耗时耗力,产量低,对目前人手的解放程度来说,性价比不高。
又想到空间里还有不少果子,但做糕点和饮品需要糖,成本高,而且冬季并非最佳销售季节,不如留到夏天做清凉饮品。
上次的那个想法又冒了出来,粉条。
“如果我能做出粉条呢?”
这独门生意,加上市场空白,原料廉价易得,听起来前景无限。
之前是因为没有石磨以及工具,这想法就先暂时放下。
现在这些都有,制作流程她脑子里有,但是成本呢?
红薯的出粉率,凭常识觉得不会高,估计百斤红薯能出十几斤干淀粉就不错了,损耗太大。
而且每一步都需要大量人工和水,晾晒更是严重依赖天气。
家里只有一头驴一盘磨,下午都要磨豆子,根本抽不出来干这个。
越想,她越觉得不可行。
就像之前她的藕粉一样,费时费力做的粉少,卖价却未必能高到哪里去。
“不行……”
她轻轻摇了摇头,“这念头太冒险了。
现在家底还薄,经不起这么折腾。
不能看着好像是一片蓝海就贸然跳进去,淹死的可能更大。”
她果断地将粉条计划从脑海中的备选清单里划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