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墩坐在屋檐下的阴凉处,眼睛盯着晾晒着的木板,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
许安宁又转身回屋,继续敲打那些坚硬的藕块。
日子不紧不慢地又溜过去三天。
那五十斤粗粮,即便再省着吃,也已经下去了四分之一。
倒是那藕粉,在日头下晒得透干,粉白细腻,抓一把在指间,滑得像上好的丝线,闻着有一股淡淡的清甜气。
许安宁动手先做了一份出来,加上调料、味道非常不错而且正宗。
两个小孩也吃的很开心。
“平哥儿,你去河边芦苇荡,摘些宽大干净的干芦苇叶子回来,越多越好,我们用它把粉包起来。”
安平一听有任务,立刻来了精神,应了一声就跑了出去。
没多久,他就抱回来一大摞干黄宽大的芦苇叶。
许安宁又仔细洗刷干净了,晾在窗台上沥干水汽。
没一会芦苇晒干后,她将藕粉小心地收拢起来,用洗净的木勺,一勺一勺地分倒在铺开的芦苇叶上。
大概一两一包,她手指灵巧地折叠包裹,再用细草茎扎紧,做成一个个小巧的三角包。
安平和安和围在旁边,看得目不转睛,连呼吸都放轻了,生怕吹散了这珍贵的粉末。
“阿姐,真好看。”
安和小声惊叹,伸出手指想摸,又怯怯地缩回去。
“嗯,这就是我们这些日子的收成,咱们等下去镇上卖藕粉。”
许安宁语气有点期待。
安和安平一听要去镇上卖藕粉,激动坏了,他们要有银子了!
银子,是好东西,能买他们缺的东西。
许安宁用几张干净的大芦苇叶把之前做的拐枣糖,以及晒干的桂花包好。
又把那个破了口的粗瓷碗,以及一个装水的罐子也带上。
这些工具,他们摆个摊或许够用了。
她把那包拐枣糖递给安平:“平哥儿,这个给你拿。”
“和姐儿,你拿桂花。
这些藕粉,我们分着揣在怀里,小心别磕碰散了。”
许安宁又想了想还有没有什么遗漏的。
这年头粮食金贵,这藕粉不仅能顶饿还去秋燥,是很好的养生滋补品。
若是直接在街上叫卖藕粉,万一被人学了去,或者觉得是低贱东西,就不好卖上价了。
拐枣糖也一样,那果子长的满山沟,若被人知道原料,也就不稀奇了。
她低声对弟妹叮嘱:“记住了,这白色的粉,叫玉霜粉,黑亮的糖,叫蜜糖。”
“有人问起,就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法子做的,别的不知道,记住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