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家门口、篱笆边、厕所里都放着纸笔,一旦有了灵感,就立刻记录下来。
这种严谨到极致的创作态度,使得他的作品质量极高,也为他日后写出《三都赋》这样的传世佳作埋下了伏笔。
青年时期的左思,心中怀揣着寒门士子的理想,他渴望用自己的才华去冲破那道看似坚不可摧的门阀制度壁垒。
在那个时代,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出身寒门的人往往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机会。
然而,命运似乎给了左思一线希望。
他的妹妹左棻以其出众的文才被选入宫中,这一事件不仅让左思一家感到骄傲,更为他们带来了迁居洛阳的机会。
左思心想,或许借助妹妹的身份,他能够在这个繁华的都市中寻得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然而,现实却无情地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西晋初年,门阀制度已经发展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程度,门第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最重要标准。
尽管左思拥有着过人的才华,但在权贵们眼中,他的出身依旧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左思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坚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一定能够打破这一局面。
于是,他开始四处拜访当时的文坛领袖,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推荐。
其中,张华是最为着名的一位。
当左思终于见到张华时,他满怀期待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张华对左思的才华表示了认可,然而,他的话语却让左思感到无比的失望:“此非急务,当待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你的才华不错,但这并不是当前最紧迫的事情,你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这样的回应,无疑是对左思的一种打击。
他意识到,即使自己拥有再高的才华,在这个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也难以得到权贵们的真正重视。
寒门士子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如此无力,他们的努力往往被门第的阴影所掩盖。
仕途不顺的左思,并没有因为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相反,他将内心的壮志豪情以及对社会的深入观察,全部倾注到了《三都赋》的创作当中。
所谓“三都”,指的是蜀都成都、吴都建业以及魏都邺。
左思希望通过对这三座都城的地理、物产、风俗和人物的描绘,展现出天下一统之后的繁荣昌盛景象,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三国历史的深刻反思。
为了能够写好这篇赋,左思可谓是煞费苦心,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
他不仅广泛地搜集各种资料,仔细研读了《汉书》《后汉书》等大量的史籍,还特意登门拜访了曾经在蜀地为官的张载,虚心请教关于成都的山川地貌以及民间风情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确保作品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左思更是想尽办法。
他甚至在自家的院子里、门口以及墙壁上都贴满了纸张和笔墨,只要脑海中闪现出一句精妙的文辞,或者是一个恰当的典故,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立刻记录下来,生怕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会从指缝间溜走。
《三都赋》的创作前后历时十年,完成之初却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
当时的文坛被陆机、潘岳等世家子弟主导,他们听闻左思这样一个“貌寝口讷”的寒门文人竟敢创作《三都赋》,纷纷加以嘲讽。
陆机甚至在给弟弟陆云的信中调侃道:“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
面对这样的轻视与质疑,左思并未气馁,而是带着《三都赋》拜访了当时的大学者皇甫谧。
皇甫谧读完后,对这篇赋的才华与严谨赞不绝口,亲自为其作序;随后,张载为《魏都赋》作注,刘逵为《吴都赋》《蜀都赋》作注,甚至连当时的重臣张华也公开称赞:“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