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面,恰恰反映了东汉朝廷的腐朽已深入骨髓。
司徒杨赐是最早察觉到太平道威胁的大臣之一。
他在给灵帝的奏折中写道:\"张角等诳曜百姓,稍迁滋蔓,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宜切敕刺史、二千石,简别流人,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
这段话的意思是:张角势力已成,不宜直接镇压,应先遣返流民、分散其势力,再诛杀首领。
可惜此时的汉灵帝正忙于修建西园、搜刮钱财,对这份奏折置若罔闻。
杨赐死后,其子杨彪再次上书,仍未引起重视。
朝廷的麻痹,给了张角从容准备的时间。
光和七年(184年,即甲子年)正月,张角在巨鹿召开秘密会议,三十六方渠帅悉数到场。
此时的他已年近五十,鬓角虽染霜华,眼神却愈发锐利。
他环视众人道:\"十年布道,百万信徒,如今汉室昏聩,民怨沸腾,正是黄天当立之时!\"
随后宣布起义计划:三月五日(甲子日),各地同时举兵,头裹黄巾为记;洛阳由封谞、徐奉作为内应,打开城门;主力部队兵分三路——张角亲率冀州军攻幽州,张宝率荆州军攻南阳,张梁率豫州军攻颍川,最终会师洛阳,推翻汉朝。
会议结束后,各路元帅纷纷返回驻地准备。
他们用白土在官府大门上写下\"甲子\"二字作为记号,又让信徒传唱\"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歌谣,制造舆论氛围。
一时间,八州之地暗流涌动,仿佛一口即将沸腾的大锅。
然而,就在起义前夕,意外发生了。
济南方渠帅马元义在洛阳联络内应时,其弟子唐周因嫉妒马元义的地位,竟向官府告密,将起义计划全盘托出。
汉灵帝这才如梦初醒,下令立即逮捕马元义。
光和七年二月,马元义在洛阳被处以\"车裂\"之刑,随后朝廷展开大搜捕,太平道信徒在洛阳被诛杀者达千余人。
灵帝同时下诏,命冀州官府逮捕张角兄弟。
消息传到巨鹿时,张角正在绘制军事布防图。
听闻马元义遇害、唐周叛变,他猛地将笔掷于案上,眼中闪过一丝痛心,但随即被决绝取代。
他知道,此时退缩便是死路一条,唯有提前起义,才有一线生机。
当晚,他发出紧急指令:\"各地即刻举兵,不必再等甲子日!\"
光绪七年二月下旬,冀州巨鹿率先举起了反抗的大旗。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率数万信徒头裹黄巾,高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向当地官府发起进攻。
起义军如同久旱逢甘霖的野草,瞬间蔓延至八州:
- 南阳方面,渠帅张曼成率数万人攻克宛城(今河南南阳),杀死南阳太守褚贡;
- 颍川方面,渠帅波才率军击败汝南太守赵谦,包围了重镇许昌;
- 幽州方面,渠帅张举联合渔阳土豪,控制了幽州南部;
- 甚至连远在南方的交趾(今越南北部),都有信徒响应起义。
黄巾军的攻势起初极为迅猛。
他们焚烧官府,打开粮仓赈济贫民,将俘获的贪官污吏游街示众后处死。
底层百姓早已对朝廷绝望,纷纷加入起义军,\"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汉灵帝急忙任命外戚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镇守洛阳;同时派出三支精锐部队:卢植率军攻冀州,皇甫嵩率军攻颍川,朱儁率军攻南阳,企图将黄巾军各个击破。
此时的张角,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深知冀州是起义的根基,亲自坐镇广宗(今河北威县),指挥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