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出了别样的生机!
哪怕书册里提到的学问知识都不涉及儒家经典,不过是些杂家学说,可诸葛瑾却很清楚,能支撑势力、政权壮大的学问,绝非只有儒家一家。
“事实证明,士族并非不可缺啊!”
许久之后,诸葛瑾才怅然若失的叹了口气,转头看向一旁呆呆的看着他的幼弟,轻轻将书册交还给对方,同时亲身发问:
“孔明,你对此书的内容,以及北地的变化怎么看?”
诸葛亮闻言,眼睛都亮了几分,手指翻动着书页道:
“很有意思,这些内容与我家的藏书都不一样!它们,比古书的内容,更加的贴合现实。
至于北地,我很想去见识一番。
听闻公孙度这些年东征西讨,境内却罕有灾荒发生,我对其人的治理方式很感兴趣。
另外,听闻公孙度向境内各州府散发地图,大方向子民展示疆土,其中不仅囊括了大汉的幽冀青三州,还将三韩、高句丽、扶余、乃至东面的倭国都收入了其中,论起疆域广大,怕是要远超他人了!
还有,我想要去看看书册内提到的能够承载大车平稳行驶千里的铁轨,看看襄平城遮天蔽日的烟囱,看看沓氏城商贾掌权的胜景,看看前汉卫霍纵横的塞外草原.....
我还有去那沓氏的术数学院,向那院长徐岳请教易经八卦,去土垠冶铁所,拜访那里的冶铁大匠,见识下最新的冶铁技艺,去拜访那方陌,向他请教蒸汽机的原理作用.....
世界那么大,新奇的事物那么多,未知的学问无穷无尽,我都想要去探索一番,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乐矣!
兄长,你怎么看!?”
诸葛亮叽叽喳喳说了一大堆,全是他这个年纪的少年人的畅想,听得一旁的诸葛瑾都有些失神。
诸葛瑾看得出来,眼前的诸葛亮全然没有他们这些士子心中那种对公孙度的天然排斥感,反而因为北面传来的各种新奇事物而对北地心生无限憧憬,听着对面许愿一般的畅想,诸葛瑾脸上的严肃缓缓消失,与对方的少年意气相比,他自己多少因为偏见而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手掌轻轻拂过对方脑袋,口中轻轻叹道:
“嗯,挺好的!”
翌日,在诸葛瑾出发向南之时,诸葛亮追随父亲脚步向北,踏上了北行的道路。
另一边,公孙度丝毫不知晓因为他的存在而给历史带来多么大的扰动,此时的他正在开心的阅读一本由阳仪、糜竺等人编纂的一本为官手册。
手册上书写的内容并不复杂,他将原先隐晦的官职进行明晰的论述,对每个官职的人员素质都进行了阐述,从最低级的吏员要求三百字常用字的书写,千以内的算数,到州府一级的官员要求公文书写,知晓基础的天文地理,农事、兵事、以及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可以说,有了这一本书,公孙度任命官吏将变得有章可依,不再因为官员的能力不足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混乱。
终于,公孙度放下了手中的书册,抬眼看向糜竺等人,笑着示意几人落座后问道:
“按照这册子上的要求,依尔等看,当前我治下,州牧郡县之才真的缺吗?”
公孙度之所以有此问,是因为他当前遭遇了与刘备有所类似的困境,那便是随着势力的壮大,以及工商业的发达,导致原先粗放式的统治有些不合时宜,官吏竟然一时间显得有些紧缺了,使得公孙度自己都觉得有些人才缺乏了。
“回禀主公,人才当然是不缺的!当前出现的困境,不过是某些官吏身在其位,尸位素餐罢了。”
糜竺自然意会公孙度的意思,作为商贾出身的官僚,他深刻体会到了官僚体系中士族派系对他们这些幸进之人的排斥,同样,具备才能的他,也深刻为那些士族子弟的无能感到愤慨,行政体系的低效,往往不是体制所决定,而是被体制中的人所拖累,这一点,糜竺是深有体会。
